KPI即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又稱主要績效指標、重要績效指標),是通過對組織內部流程的輸入端、輸出端的關鍵參數進行設置、取樣、計算、分析,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的工具,是企業績效管理的基礎。
KPI可以使部門主管明確部門的主要責任,并以此為基礎,明確部門人員的業績衡量指標。建立明確的切實可行的KPI體系,是做好績效管理的關鍵。關鍵績效指標是用于衡量工作人員工作績效表現的量化指標,是績效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常用于財政、一般行政事務的衡量,可協助優化組織表現并規劃組織愿景,該指標被管理學家杜拉克喻為引導企業發展方向的必要“儀表板”。
kpi考核三大指標內容?
Kpi考核常見的有三大指標 ,分別是效益類指標、營運類指標和組織類指標。下面詳細介紹這三大指標。
一、效益類指標
效益性指標反映的是公司的財務指標,它不僅體現了公司個人或公司部門對公司創造的價值或利益,也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的直接體現。以效益類作為關鍵性指標,需要注意公司本身的投資資本回報率的問題,另外公司自由現金流,息稅前的利潤所得等也需要考慮其中。
一般效益類指標,比如資產盈利效率、盈利水平等,都屬于這一類指標,因為是效益相關,因此公司的財務結果和利潤情況是在這一指標中重點考慮。
進行KPI考核,效益類指標考核主要體現在有沒有為公司產生效益?有沒有為公司增加收入?這是重點內容。因此,這也比較適合能直接產生利潤的崗位或企業。
二、營運類指標
營運類指標,主要表現在對公司成本的控制,給公司帶來多少資源等,比如部門管理費用控制、市場份額等,它既反映崗位獨特的工作成果,也體現了整個部門的主要年度目標。
公司在設置KPI的營運類指標時,需要根據本部門目標或本公司的目標實際情況,將目標進行拆解,根據崗位工作內容進行合理設置,營運類指標是帶有目標性的,不能因為工作多,就設置過多的營運指標,正常情況下,只需要3-5個即可。
除了在數量的控制外,還需要在難易程度上進行進行合適設置,KPI的考核除了能夠促進工作有效、高效運轉外,還需要保證目標執行的可行性,能夠給考核者信心和動力,如果設置目標難以實現,甚至實現不了,這樣的考核就失去了意義。
三、組織類指標
組織類指標,主要體現在公司人員的服務態度,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一般有滿意度水平、服務效率等項目。
尤其是公司的后勤部門,如公司的工會,行政、人事工作崗位等,這些部門承擔了大部分的公司組織類工作,他們的組織類考核指標,是考核中的重點。
KPI考核沒有絕對的相同,需要根據各個公司的具體情況,作出合理有效的考核,但考核的指標,離不開效益類指標、營運類指標、組織類指標這三大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