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應商質量管理有什么作用
企業間競爭已成為整個供應鏈的競爭已是不爭的現實,面對供應商管理諸多因素中,供應商質量管理的任務是解決供應鏈上最主要的綜合風險因素,傳統的面向企業內部產品質量或品質系統的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復雜多變的外部供應關系所要求的效率和效果,企業紛紛建立新的管理機構和專業團隊來應對新的需求.
新的環境下供應商管理角色越來越多地由專門化的職能人員來承擔,一個標志性的職能就是供應商質量管理工程師-SQE。SQE的應運而生已經有數年了,目前企業對這一職位的需求在不斷增加。但是對于這一個職位,往往是只有要求,沒有規范,靠SQE的自主經驗以及和采購人員、產品品質人員的共同協調,很多SQE的上崗是由以往的工作轉行,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關于SQE的專業培訓也是非常稀缺的.
事實上,供應商品質管理的內容涉及的知識不但包含質量管理自身的技術,還有供應鏈管理的知識,項目管理的知識,它要求的是非常綜合的能力.
二、質量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質量管理的目的:
使組織或個人獲得持續改進的能力、保持持續改進的狀態,從而使組織或個人獲得持續成功!
三、采購方加強供應商質量管理的策略
為直接掌握供應商商品質量狀況,可由采購方向供應商派出常駐代表,其主要職責是向供應商提出具體的商品質量要求,了解該供應商質量管理的有關情況,如質量管理機構的設置,質量體系文件的編制,質量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產品設計、生產、包裝、檢驗等情況,特別是對出廠前的最終檢驗和試驗要進行監督,對供應商出具的質量證明材料要核實并確認,起到在供應商內進行質量把關的作用。對具有長期穩定的業務聯系,建立固定的購銷關系,采購批量大、技術性強、對質量要求嚴格的供應商,采購方還可派出質檢組常駐供應商,不但對商品質量進行全程、全面地檢查和監督,而且還要監督買賣合同的全面執行,保證及時生產、及時發貨,滿足采購方各方面的要求。同時質檢組還可向供應商反映已購產品在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和對產品新的要求,促使供應商改進和提高產品質量并不斷開發用戶所需要的新產品。
此方法是供應商質量管理與控制常用的一種方法,其優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對供應商商品質量進行全程、全面地檢查和監督,能及時發現問題,便于供應商及時返工,降低了供應商的質量成本。
(2)從源頭發現問題,便于快速反應,對企業獲得優質采購商品有利。
(3)可根據本企業實際使用情況及進貨質量控制IOC情況,專門嚴格檢查某個項目,針對性強。
3)定期或不定期監督檢查
由于企業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供應商的生產狀況必然也會隨之變化。采購方應及時掌握其變化的情況,對生產發生的一些重大變化,應要求供應商及時向采購方報告。如產品設計或結構上的重大變化、制造工藝上的重大變化、檢驗和試驗設備及規程方面的重大變化等,供應商都應向采購方主動報告說明情況。采購方接到報告后,要認真分析情況,必要時應到供應商那直接了解,主要應弄清對產品質量的影響。在多數情況下供應商變更產品設計,采取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是為了提高商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對保證商品質量是有益的。但是也必須注意到,任何改變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變更的初始階段容易造成商品質量的不穩定。這就需要通過加強最終檢驗和試驗來把關。
5)定期排序
排序的主要目的是評估供應商的質量及綜合能力,以及為是否保留、更換供應商提供決策依據。排序的一般準則如下:
(1)SOA供應商質量保證批合格率:一般要求不能低于95%。
(2)IOC批合格率:一般要求不能低于95%。
(3)商品投入后的質量問題:一般要求總的工序直通合格率不低于85%(因產品不同而有較大差異)。
(4)回復糾正行動報告CAR的態度和速度:需及時響應,對問題做出令人信服的分析,并有糾正預防措施(或更改作業文件,或進行工序改善等)。
(5)交貨期履行情況:能積極履行合約,并對延期交貨做出合理說明。
(6)審核結果:審核的分數至少在60分以上。
(7)與本企業人員的配合:在各項事務中與需方積極配合,協作良好。
以上項目乘積作為總分,供排序用。排序周期一般為每季度一次或半年一次。
6)幫助供應商導入新的體系和方法
為有效地控制采購商品的質量,采購方應對供應商導入自己多年總結出的先進質量管理手段和技術方法,主動地幫助、指導供應商在短時間內極大地提升質量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增強質量保證能力。采購方對供應商給予一定的幫助對供應商是有利的,對采購方自己也是有利的。對供應商的幫助是多方面的,主要目的不是擴大生產能力而是提高商品質量。以提高質量為中心,可幫助供應商組織有關人員的技術培訓,進行設備的技術改造,實現檢驗和試驗的標準化、規范化。貫徹ISO9000族標準,爭取質量體系認證,幫助供應商導入6Sigma系統等。對供應商的幫促重點是加強商品質量的薄弱環節,解決影響商品質量的關鍵問題。
四、采購與供應管理的目標
采購職能總體目標的標準表述是:它獲得的物料應該是貨真價實的,數量是符合要求的,并以準確的時間發送至正確的地點,物料必須來源于合適的供應商(即一個可靠的、將及時履行其承諾的供應商)。在空中。采購決策者總是試圖去協調這些常常是相互沖突的目標,他們通過做出取舍來得到這些目標的最優組合。
具體描述如下:
1、提供不間斷的物料流和物資流,以便使整個組織正常地運轉。原材料和生產零部件的缺貨會使企業的經營中斷;而由于必須支出的固定成本所帶來的運營成本的增加以及無法兌現向顧客作出的交貨承諾,都將造成極大的損失。
2、使存貨投資和損失保持最小。保證物料供應不間斷的一個辦法就是保持大量的庫存。
3、保持并提高質量。為了生產所需的產品或提供服務,每一項物料的投入都要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否則最終產品或服務將達不到期望的要求或是其生產成本遠遠超過可以接受的程度。
4、發現或發展有競爭力的供應商。一個采購部門必須有能力找到或發展供應商,分析供應商的能力,從中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并且與其一起努力對流程進行持續的改進。
5、當條件允許的時候,將所購物料標準化。從公司全局出發,采購部門應該去購買那種市場上可能得到的功能最好的物料。
6、以最低的總成本獲得所需的物資和服務。
7、提高公司的競爭地位。只有當一個公司能夠有效地控制供應鏈所有環節上的成本和時間,從而避免諸如過多的庫存、運和檢驗等不增值或延長時間的活動時,這個公司才可能表現得富有競爭力。
8、在企業內部與其他職能部門建立和諧而富有效率的工作關系。
9、以可能最低水平的管理費用來完成采購目標。